大量抵挡翡翠原料,加工出来都是行活。
常常在古玩和字画行里,听到有行家说“这些都是行活,不能要”,那“行活”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买呢?“行活”指那种不是特别具有艺术性、个性的产品,就好像有一套流水线,可以批量地不断重复和加工。由于“行活”没有艺术特点,并大量充斥于市场,所以不具备收藏和升值潜力。
与它相对应的就是真正值得收藏的艺术珍品。这些一定是个性鲜明的、有非常独到的艺术特色的。不论是画、古董,一定由作者精心创作的。如果是玉器、珠宝,原料是非常难以找到类似的、非常难得的原料。如果是画、瓷器,是由非常著名的大师来精心创作的,这些是真正收藏级的。还可以说得细一点,比方说画,同样是大师一级的、很有名的画,并非件件都是精品,也有行活在里面。其实真正当代的画家就属傅抱石了,基本件件都是精品,没有应付人的。有些是应付人的,应酬一下,那些也能称之为行活。翡翠中也有行活。一些售价很高的翡翠饰品,可能也是行活,也没有什么升值空间。索斯比、佳士得十年前的拍卖图录中的一些翡翠饰品,都是在拍卖会上的,理应说是一个档次比较高的拍卖市场的东西,其实里面有很多是达不到收藏级的。比方说十年前拍卖过一串项链,镶嵌短水的(不透明的),颜色虽绿但加工做得很薄的一串项链,一两百万,这个也可以说是行活,到现在,价钱与十年前差不了多少,不会有很高的升值。但是当时同一场拍卖会上有一对手镯,种特别好、特别透明,当时很便宜,几万块钱,一对都不到十万块钱。如果那一对到现在,就是百万。所以行活,一开始的意思就是大量生产的、市场上常见的。又高一层来说,除了这些以外,有一些很高档的,比如齐白石、张大千的画也有行活,翡翠中高档的也有行活,真正收到它当中的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是收藏家。
在翡翠制品当中,行活现象就更为普遍。原因有几点:
首先,原料中有行活。因为翡翠原料出产的一般是比较大块的。小的可能也要几公斤一块,大的就是几吨一块。翡翠的出产本身就是比较大块的原料。在这些原料当中只有其中的有鲜艳的绿色,质地、种份比较通透的,或有鲜艳的绿色或紫色、黄色的才有价值。往往在一大块原料当中,一点鲜艳的绿色都没有,即使这一大块原料几吨重,但都是白白的、质地也不通透的,虽能出产几万件但也是普通的翡翠。如果在一块大的原料当中,能有一条绿色的带子,那这一块原料马上就身价百倍,哪怕在这块原料当中,这条绿色的带子,在里边出产的翡翠只占到整个这块原料能够生产的翡翠件数的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顺着这个带子做出的东西是高档货,其他就是普通货。这说明在翡翠当中,行货出产的量尤为巨大。此外,在翡翠当中,如果是颜色特别偏暗、不够鲜艳,质地不够通透,原料里面绺裂、毛病过多,因此做出来的成品上面的工艺特别繁杂,具有这几点的都是行活。
其次,工艺特别粗糙的也是行活。在翡翠当中,一般差的翡翠用差的工。不会见到一件翡翠水头很好、颜色也绿,工特别差的。
第三,体积过小、过薄的也算是行活。
拍卖会外,旅游品市场是行活较为常见的主要市场。在珠宝销售市场中,行货数量也是很多的。纵观整个市场,行货占有很大的比例,收藏级占的比例很小。因此要求收藏者有很独到的眼光。
行活的利润率高。原因是行活原料的成本比收藏级翡翠原料成本低很多。原料上的价格差异大于成品的价格差异。例如缅甸,有些料成本很便宜,随意加工。高档的,原料成本很高,价钱也就越高。成品的利润率远远低于行活。
目前翡翠收藏市场很红火,吸引了大批收藏家进入这个市场。很多收藏家听到了很多报导,翡翠升值多么厉害,升值多少倍,而且原料面临枯竭,看好翡翠未来还有更大幅度的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面,行货肯定会大量充斥市场,更大幅度占满整个市场。作为收藏家,买到行活的几率比市场收缩时要大。市场倒闭时比较容易买到珍品。
总之,收藏家掌握好以上几个要素,可以降低买到行活的几率,从而找到真正的收藏级珍品。
随着好的翡翠原料逐渐减少,价格不断攀升,大量的垃圾货充斥了整个市场,从而直接影响到收藏者,可能花了很多钱,但买到的并不是真正收藏级的东西。因此收藏者要有自己的定位,对市场有个认识,对现在是什么阶段,应该买什么样的东西,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此信息来源自互联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管理员联系以利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