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头长条形的玉圭被认为象征着春天万物的萌发,窦绾的生殖器塞做成这种形制是否带有女性的象征,还是仅仅只是一种巧合,后人已经不得而知了。
在刘胜墓中,还出土了一套放在死者手中的玉器,这是另一种由来已久的葬玉习俗,古人将这种玉器称为“玉握”。
玉握在汉代之前形制单一,通常是一种圆柱型,而发展到东汉,玉握则固定成了一种玉猪的形状。
猪在古代是财富的象征,死者手中放置一对猪型的玉握,或许是为了死后依然能保有生前的财富。
另一种放在死者口中叫“口含”的葬玉,在汉代也非常盛行。
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在死者口中放上粮食、贝壳、玉石等物品,祈求死者在死后的世界里依然能像生前一样享用美食和宝物,这是早期的葬俗。
到商代,无法用玉器陪葬的普通平民,便把象征财富的贝壳含在口中,祈求死后能够拥有财富。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志达介绍说:比如说一般的小墓里面,我们说的自由民的墓里,口里面经常含一个贝,有的是脚下面放两个贝。
战国时期,玉做的口含大量出现,在曾侯乙墓葬中,出土了20多件口含,他们被雕成各种动物造型,最特别的是这些口含每件只有蚕豆般大小。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像西汉初期的口含,形状就很多,但是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蝉,就是知了。
在古人的世界里,蝉虫喝雨露为生,天性高洁,同时蝉是从硬壳中蜕变复生的,而这正暗合了古人祈求死后复生的愿望。
放在死者口中的玉蝉琢制的极其精美,突起的眼睛,背部的翅膀都被刻画的简洁凝练而又栩栩如生。
玉蝉一般长6厘米,宽3厘米,它的大小正好可以覆盖在死者的舌面上。
在古代葬玉中,还流行一种玉枕头。
有的玉枕用一块完整的玉石雕制而成,有的则镶嵌在其它的材质上。刘胜墓出土的一个镶玉铜枕,工艺极为复杂,枕头两端用两个高昂的龙头做装饰,四周镶嵌镂空的玉片。出土时,玉枕就放在玉衣的头部下方,玉枕的中间是空心的,里面还放着花椒,可能是用于散香驱邪的。
这件玉枕不仅反映了当时独特的葬玉制度,而且也是汉代高超工艺的代表。
同样是汉代,在广州南越王墓中,墓主人死后的枕头是用一袋珍珠做成的,天然形成的珍珠,在古人看来也有着和玉器一样的神性,它们也同样在保佑着墓主人的尸身不朽。
在对古代葬玉制度的研究中,当年的考古队员曾遇到过一个难题:在出土窦绾玉衣的位置,考古队员发现了大量形制不同的玉片。
玉片有的长方形,有的菱形,总数超过200多片。
它们的用途会是什么呢?
这些散乱的玉片都被完整的复原到了窦绾的漆棺上,漆棺的表面装饰有26块圆形的玉璧,而更多的玉片则被镶嵌在漆棺的内壁上。
古人把漆棺表面的这种青绿色玉璧称为玄璧,它不仅能保证死者的尸身不朽,同时还能使死者的灵魂升天。
同样在汉代,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中,古人描绘了一个从地狱到人间和天堂的景象,而阻隔地狱和人间的正是这样一件玄璧。
可以让灵魂出入的玄璧,不仅被镶嵌在墓棺上,它还被用作葬玉,在广州南越王墓中死者的身上摆放了12件玄璧,而背部则垫了8块玄璧。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胸部也铺了玉璧,背部也垫了玉璧,玉璧我们认为汉代它的功用比较多,除了祭祀礼仪用玉的璧以外,璧也属于葬玉的一部分。
汉代不同的葬玉,不仅数量惊人,而且种类竟多达数十种,正是对生命不朽的向往,让汉代葬玉制度的繁杂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当年,甚至还出现了通体都由玉片装饰的玉棺。一件奢侈而豪华的玉棺出土在江苏徐州的狮子山楚王墓中,玉棺长2.8米,高度和宽度各1米,耗费了不同形制的玉片多达2000多枚。
为什么汉代会出现如此奢华的葬玉制度呢?卢兆荫研究员认为,应该有这么几种原因,一种就是汉代人继承了儒家贵玉的思想,就是崇拜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汉代人认为玉能够保护尸体不朽,这个在《汉书》里面可以看出来,汉代人有这个观念,再一个跟道家的思想也有关系,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升天,因此汉代的葬玉就特别发达。
汉代先人祈求生命不朽的愿望还表现在其他的器物上。
一件精致的玉器有着特殊的用途,今天的学者称它为“承露杯”,据说是汉代先人用来承接露水的。
古人认为,人间的露水是神仙施降的,饮甘露则可以不朽,而古籍中就曾记载,汉武帝曾经专门搭建了一座高台,上面安放承露杯,用来承接云雾中的露水。
到了清代,酷爱玉器的乾隆皇帝还根据这段历史的记载,专门修建了一座承露台,在今天北京的北海公园里,它已成了一个著名的游览景点。
秦汉时期,上层贵族盛行服药求仙的风尚,因此也有专家据此推测,这件承露杯也可能是用来服用丹药的特殊用具,因为在同一座墓葬中,还出土了一些炼制丹药的五彩药石。
有趣的是,就在汉代之前的秦代都城阿房宫遗址,还出土了一件与南越王承露杯极为相似的玉杯,专家关于玉杯用途的各种猜测并非仅仅只是一种猜想而已。
据史籍记载,在汉代不仅流行服用仙丹,有的贵族还推崇服用玉屑,也就是用玉碾成的粉末,他们认为,将玉屑加在干露中饮用,使最好的求仙升天之道。
卢兆荫研究员认为,因为汉代道教的炼丹,丹里面许多是矿物质的,所以玉也是矿物质的一种,所以可能跟炼丹的观念有关系。
东汉末年,各地的豪强开始竞相争霸,一时间,战乱频繁,烽烟四起,在战争的硝烟中,汉代延续400年的厚葬之风逐渐衰落了。
一座墓葬的主人是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将朱然,他的声望在当年几乎与关羽齐名,但是与汉代贵族的墓葬相比,朱然墓简陋得犹如一处平民墓地,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消退了,葬玉制度也越发的趋于了简化。
考古发现年代最晚的一件玉衣隶属于东汉末年,它的主人是曹操的一位先祖,这之后,汉代玉衣的身影不再出现。
在文献记载中,就在曹操下令禁止厚葬之后17年,也就是公元222年,曹操的儿子曹丕昭示天下,废除玉衣制度,至此,风行汉代400年的葬玉制度真正成为了一段历史。
1400年后,用于丧葬的玉器再次出现在一位明代皇帝的陵墓中,这位传奇的万历皇帝给后人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十块葬玉,它们散落在棺椁的四周,凌乱而简陋,这是考古发现中关于古代葬玉的最后一次面世。